栗太郎在蘭州市某繁華地段附近,每到秋冬之際,總會排著一條彎彎曲曲的長隊,走近一看,原來是出售糖炒板栗的門店。這家出售板栗的店鋪以連鎖店的方式分布于蘭州很多地方,長久以來逐漸形成了一種“品牌效應”。
束手無策的消費者
筆者近日去購買板栗時遇到這樣一件事,隊伍前面站著一位女士,經過一段時間的排隊,終于輪到她,當她提出購買10元錢的板栗后,卻被店員拒絕,同時被告知,只能按份出售,每份15元。震驚之余,這位女士只能氣憤地離開店里。這位女士所遇到的情況,正是我們聽聞已久的“霸王條款”。一些賣家倚仗自身具備的優勢條件,通過制定不合理的規定限制了消費者權利,侵害到了群眾的利益,使得消費者有錢花不出去還要受窩囊氣。
媒體人閭丘露薇近日在《強勢的企業 無奈的消費者》一文中提到的:“獨占市場的企業權力真的很大,除了可以降低服務質量,讓消費者缺乏選擇外,他們在控制成本方面,更有議價能力?!敝T多大企業所制定的不合理條款或者規定使得消費者束手無策,面對“霸王”性質的服務,消費者的地位顯得特別卑微。
雖然也有人指出我們大可不必非得購買他們的商品,使得我們免受這份“憋屈氣”,但是作為消費者的我們,一味的忍讓和退縮,不采取更加的措施阻止這種勢頭的發展,終有一天我們將買不到任何想要購買的滿意商品,處于被動地位的消費者將會被已經形成壟斷局面的賣家牽著鼻子走。
因小失大的經營者
而在筆者看來,和這出售板栗的老板一樣,多數經營者似乎忘記了一個典故:馬少釘了一個鐵釘,馬掌就丟了。因為少了馬掌,損失了一匹戰馬,戰役就失敗了,國家也隨之滅亡。而所有的損失都是因為少了一個小小馬掌釘。這正是中國人常說的那句成語:因小失大。
也許在商家們看來,相對于“15元”的大客戶來說,放棄那些“10元”的客戶并沒有損失什么,而他們的這種忽略正是在為自身的發展制造一種障礙。那些為了“15”元而被放棄的“10”元才是更真實的消費者,也許他們的購買力有限,但是他們的購買行為卻是長線。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高端電子產品工廠,總是致力于不斷推出中低端價位產品來吸引顧客眼球的原因,使用高端只能代表品質,卻不能創造良好的效益,要在品質和效益之間持衡,就不能拋棄那些真正支撐著企業發展的消費者。
一顆小小的板栗,不應該披上奢華的外衣,就忘記了自己的實質,經營者終究會明白,我們的腸胃經不起這些太沉重的板栗